2023年12月14日,揚州市第七屆鄉(xiāng)村初中語文教育帶頭人培育站第六次研修活動在揚州中學教育集團樹人學校九龍湖校區(qū)舉行。本次活動的主題是:學習任務群視域下思辨性閱讀與表達教學研究——古詩詞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培育站全體成員及兄弟學校語文教師參加了本次活動。
上午,揚州市廣陵區(qū)李典學校的張慧老師執(zhí)教的研討課《陸游的英雄夢和田園心——陸游詩詞聯(lián)讀》設置了“學校文學社準備開展‘走近陸游’專題活動”的教學情境,用“誦讀明詩意、研讀悟詩情、群讀辨詩心”三個教學任務貫穿課堂,讓學生以問題為引導,有針對性地開展多篇文本的鑒賞與分析,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能動性,尋求文本之間的異同點并進行歸納總結。使學生在文本間的對比、聯(lián)結和整合中通過系統(tǒng)性的閱讀提升學生的閱讀素養(yǎng)和閱讀能力以及語文素養(yǎng)。
高郵市界首初級中學劉光紅老師執(zhí)教了《胸中有悲憫,筆下有民生----<石壕吏><賣炭翁>整合閱讀》。劉老師以“校園文化藝術節(jié)系列活動”為情境導入課堂,本節(jié)課打通文本之間的聯(lián)系,讓學生學會理解內容和挖掘詩歌內涵,更好地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正如劉老師的課堂總結:不僅讓學生學會鑒賞詩歌,完成展板設計征稿,而且能夠如詩人一樣“胸中有悲憫,筆下有民生”,書寫有情懷的文字。
兩節(jié)研討課后,揚州市教育科學研究院王偉老師做了《古詩詞對學生精神成長的當下意義》的指導講座。王老師從“古詩詞是活的;古詩詞是可以復活的,古詩詞的教學不能僅僅停留在背誦、默寫、答題層面;文化自信不是空話,要警惕民族文化的虛無主義”三個方面總結了古詩詞對學生精神成長的當下意義。他認為詩詞文化如刻刀,既修言,又修心。一個飽讀詩書的孩子,可以從詩詞歌賦中見識萬里山河。古詩詞,是給孩子最好的靈魂教育。
下午,揚州中學教育集團樹人學校巴雨、邗實蔣王分校湯穎、揚州市經(jīng)濟技術開發(fā)區(qū)實驗中學溫雯三位老師分別開設了《蘇軾的精神突圍——蘇軾黃州作品聯(lián)讀》、《望岳》、《從<定風波>看蘇軾儒釋道精神》三節(jié)微課堂。
巴雨老師別出心裁,將目標定為:抓住意象,分析詞人形象;聯(lián)讀作品,汲取詞人精神。以教材中蘇軾的《定風波》為中心,輻射蘇軾黃州時期詞牌名為《定風波》的其他作品。讓學生學以致用,提高他們的思想境界和思維品質,培養(yǎng)他們積極上進的人生態(tài)度。課堂打通了文本與生活的通道,巧妙完成了立德樹人的目標。
湯穎老師深入淺出,以“望”字貫穿全課堂,從遠望——近望——側望——細望,層層推進。展示了整首詩意境的宏闊和情感的豪邁,再由詩人為什么會寫出如此宏闊豪邁的詩作發(fā)問,引出寫作背景,從而讓學生也感受到盛唐詩人身上所具備的博大、渾厚、雄壯、飄逸看的時代精神。
溫雯老師高屋建瓴,從蘇軾的三重境界:危難堅守,威武不屈,安貧樂道——儒家思想;道法自然,福禍相依,有無相生——道家思想;超脫曠達,色即是空,緣起性空——佛家思想,深度剖析解讀了蘇軾的《定風波》。
三節(jié)微課堂之后,江蘇第二師范學院特級教師袁愛國為大家做了題為《古詩詞思辨性閱讀與表達教學路徑》的教學講座。袁老師認為“思辨性閱讀與表達”重在培養(yǎng)學生的理性思維和理性精神,辯證思維是思辨性閱讀與表達過程中需要重點發(fā)展的思維能力。培養(yǎng)學生辯證思維能力,可以從思辨性閱讀、思辨性表達以及思辨性閱讀與表達的融合等路徑中實施,從而全面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
活動最后,揚州市廣陵區(qū)教研室王夢霞老師做最后的總結。王老師首先肯定和贊賞了所有上課教師扎實的基本功底、出色的教學能力。她說本次研修活動旨在為了落實江蘇省師干訓中心《關于做好2023年省鄉(xiāng)村教師培育站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認真做好揚州市初中語文鄉(xiāng)村學科帶頭人培育站工作。最后王老師感謝樹人學校為本次研修活動提供了展示和交流的平臺。
聯(lián)合教研便于不同學校之間交流經(jīng)驗,取長補短;學習任務群視域下思辨性閱讀與表達教學研究便于擴大學科教學新視角,融合優(yōu)勢。作為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教研活動是教師進步成長的扶手,是提高教學質量的助推器。相信各校老師在課堂改革的大背景下,定會積極實踐,勤于反思,重視積累,生成智慧,用更加專業(yè)的理念,讓語文核心素養(yǎng)落地生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