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7日,揚州樹人學校九龍湖校區(qū)初二(11)班同學,來到位于盧氏鹽商住宅內(nèi)的中國淮揚菜博物館進行參觀學習。
中國淮揚菜博物館分為展示區(qū)和體驗區(qū),展示區(qū)內(nèi)有門廳、對廳、慶云堂、淮海廳、蘭馨廳、內(nèi)宅樓、研學區(qū)、意園、城市書房、街區(qū)10個區(qū)域。
同學們在解說員小姐姐的帶領下首先來到了對廳,在這里用圖片和實物的形式詳細介紹了淮揚菜的發(fā)展歷史。同學們通過聽講,了解了享譽海內(nèi)外的淮揚菜發(fā)源于我們的家鄉(xiāng)揚州,揚州城有著2500年的歷史,其間經(jīng)歷了幾世繁華,而淮揚菜就在這片土地上經(jīng)歷了萌芽、形成、發(fā)展、繁榮四個時期,一直以來,揚州就是淮揚菜系的發(fā)展中心,同學們的自豪感也油然而生。
烹飪,是一門視覺、嗅覺、觸覺、味覺綜合的藝術(shù)。中華民族善于知味、辨味、用味、造味,在古代甘、酸、苦、辛、咸五種基本味的基礎上,賦予了復合味,中國烹飪因此產(chǎn)生了數(shù)不清的味道。慶云堂里以模型和全息影像還原了揚州餐飲之發(fā)達,小吃之繁盛,烹飪技藝之高超,已被世人公認,“世界美食之都”名副其實?;春d陳列著與百姓的日常生產(chǎn)生活息息相關的各種古今餐具。揚州風味以清鮮平和為特點。重用淡水水鮮,講求鮮活,注重時令。揚州美食選料嚴格、制作精細,其精湛的刀工技藝與火候控制是中國烹飪技藝的代表。
同學們激動地走進研學中心,只見他們幾個人一組,在認真聆聽“揚州炒飯”名廚的炒制方法后,便擼起了袖子,一手拿炒鍋,一手拿鏟子,像模像樣地操作起來,雖然動作沒有那么嫻熟,但在師傅的指導下,最終都制作完成自己的第一盤蛋炒飯,他們迫不及待地與同學們分享,大家邊品嘗邊夸獎“太美味了”!
走進點心室,師傅們早已發(fā)好了面等著他們制作三丁包了,他們分成多組在桌邊圍成一圈,有搟面皮的,有放菜餡的,還有些已經(jīng)開始制作包子褶邊了,他們一手托著面皮,一手順著一個方向扭動著捏面皮,一個包子制作完成,同學們已經(jīng)滿頭大汗了。接著,同學們把包子放到蒸籠里開始蒸煮。
就在這時,另一邊圍在一起的同學發(fā)出驚呼聲,原來是師傅正在表演文思豆腐的制作,只見那吹彈可破的豆腐在師傅手上似乎很結(jié)實很聽話,師傅邊操作邊講解:“這個手指要抵著刀,防止刀滑,這個手下刀時要輕而快?!睅煾祵⑶泻玫亩垢诺角逅?,瞬間,豆腐絲散開,那絲細得都能穿針了。
同學們個個摩拳擦掌躍躍欲試,他們摘下手表,擼起袖子,學著師傅的樣子一手拿刀一手抵著刀身,只見銀光閃閃上下翻動,切了幾下后長呼一口氣,然后再屏住呼吸……終于切好了,將豆腐放入清水中,豆腐絲迅速散開,雖如師傅那樣絲滑,但也有模有樣,連師傅都連連夸獎同學們有天賦。
最后同學們集體品嘗了自己的勞動成果,意猶未盡地結(jié)束了此次社會實踐活動。這次實踐,讓同學們懂得了“做事貴在堅持,堅持就能成功”的道理,同時也在同學們心中種下了一粒種子,暗下決心要與家鄉(xiāng)共同成長,成就更好的自己,建設更美的家鄉(xiāng)、更美的祖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