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妙處無窮,書香熏染人生。今天登上樹人學生講壇的是來自Waterloo班的劉啟昕同學和Mcgill班的王正超同學。
首先上臺分享的是劉啟昕同學,介紹復旦大學的創(chuàng)始人馬相伯先生的開掛人生。馬相伯出生于江蘇丹陽的一個貧困家庭,1840年的中國還是國力衰弱,馬相伯在1851也就是他12歲的時候做了一個決定,那就是他徒步走到上海去求學。在馬相伯60歲的時候,又開掛了,他賣掉了他在上海的3000畝田地,把賣地的錢全部捐給上海的基督教會,希望辦一所西式的大學,來提高中國的國力,因為他覺得中國的落后不是因為軍事,而是落后在教育上,但是他創(chuàng)辦大學的夢想直到1905年才實現(xiàn)。這就是復旦大學的前身,意在自強不息,寄托當時中國知識分子自主辦學、教育強國的希望。在當了七年的大學校長以后,很多人以為他會回家養(yǎng)老,但是不,他的人生又一次開掛。當時國民政府剛剛成立,定都于南京,他受孫中山的邀請,以72的高齡出任了第一人的南京市市長。在他90歲的時候,上海淞滬會戰(zhàn)爆發(fā),前線打仗,后方群眾支援前線,而馬相伯為了支援前線,在街頭賣他自己的字,一幅字5塊10塊,就這樣,他向前線捐贈了十萬元。最后,劉啟昕分享了馬相伯先生在臨終時的一句話:“我只是一只狗,只會叫,叫了一百年,還沒有把中國叫醒!”發(fā)人深省。劉啟昕配了一張插圖,我愛中國!這就是一名國際生的愛國情懷!
接下來王正超同學分享俄國大文豪列夫托爾斯泰的著作《戰(zhàn)爭與和平》,該作以1812年的衛(wèi)國戰(zhàn)爭為中心,反映從1805到1820年間的重大歷史事件。作者將“戰(zhàn)爭”與“和平”的兩種生活、兩條線索交叉描寫,構(gòu)成一部百科全書式的壯闊史詩。王正超將情節(jié)梳理成兩條線,分別是青年公爵安德烈·保爾康斯基與其好友皮埃爾·別祖霍夫,將相關(guān)人物串聯(lián)講解,表示自己被小說中俄國人民在戰(zhàn)爭中表現(xiàn)出來的愛國熱情所打動,作為國際生走出國門也會時刻謹記自己是名中國人,為國爭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