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日下午,揚州樹人學校九龍湖校區(qū)初二(2)班的同學們,來到位于仁豐里舊城七巷的梧桐院,可不是去探險,而是去研習咱們傳統(tǒng)工藝的三大巨頭——扎染、刺繡和剪紙。同學們對這些技藝的歷史淵源和制作過程充滿好奇,很快就跟著老師興致勃勃地探索它們的奧秘。
[刺繡]
細雨過后,光輝路過小道,微微映在斑駁的墻頭,同學們圍坐在桌旁,眼中閃爍著對刺繡藝術(shù)的好奇與熱愛。刺繡老師耐心地指導著每一個細節(jié),她手中的針線在空氣中舞動,像是在編織一段美麗的傳說。
“看好了,先把繡布繃緊,然后這樣穿針引線...”老師的每一個動作都顯得那么優(yōu)雅流暢,仿佛在演繹一場無聲的舞蹈。
同學們迫不及待地拿起自己的繡布和工具,開始了自己的創(chuàng)作。手中的針線仿佛擁有了生命,在繡布上翩翩起舞。每個人都全神貫注地投入其中,與刺繡藝術(shù)融為一體。
空氣中彌漫著線香的淡淡氣息,時間仿佛在這一刻靜止了。每個人都沉浸在這美妙的創(chuàng)作時光中,享受著與刺繡邂逅的喜悅。
“蓋踵其事而增華”,一針一線間,一針一線間,同學們舞動著非遺文化的技藝,像一群活潑的文化使者,穿越歷史的洪流,不僅鍛煉了他們的巧手,更讓他們深深感受到了非遺文化的獨特魅力。
[扎染]
通過講解員姐姐的細心講解,同學們對傳統(tǒng)工藝扎染的歷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扎染起源于黃河流域,在晉朝時期逐漸成熟,到了北宋時期已經(jīng)廣泛流傳于中原和北方地區(qū)。扎染不僅為生活增添了便利性和趣味性,更是一種具有藝術(shù)和文化價值的傳承。同學們聽后,心中不禁涌起一股自豪感,為自己能夠擁有這樣的傳統(tǒng)工藝而感到驕傲。
那扎染是怎么制作的呢?在講解員的帶領(lǐng)下,同學們穿好工作服,先將手中的白布放入水中浸濕,用夾子、橡皮筋、繩線等工具將布固定成不同的形狀,這樣就可以使布料上呈現(xiàn)出各式各樣的花紋。在完成自己獨特的設(shè)計后,將白布放進盛著青藍色染料的盆中。經(jīng)過半個小時的浸泡,一塊塊白布上都躍滿了大塊小塊的青藍色。在等待的這段時間里,同學們都盡情地發(fā)揮著自己的創(chuàng)造力。他們大膽地將各種顏色的染料噴涂在布料上,形成了一幅幅獨特的圖案。
[剪紙]
最后是剪紙體驗,談到中國剪紙,那可是一種超酷的民間藝術(shù)!用剪刀或刻刀在紙上剪刻出各種美麗的花紋,不僅美觀,還蘊含著豐富的文化歷史信息。它就像是一本打開的歷史書,讓我們了解到廣大民眾的社會認知、道德觀念、實踐經(jīng)驗、生活理想和審美情趣。一張紙,千言萬語,令人嘆為觀止!
咔嚓咔嚓!同學們在老師的引導下,手中的剪刀舞動起來,一條條生動活潑的龍在同學們的手中被慢慢勾勒出來,讓人不禁贊嘆他們的巧思和才華。幾位特別心靈手巧的同學更是快速地完成了他們的作品,臉上洋溢著得意的笑容。經(jīng)過老師的巧手加工,這條龍被裝訂在精美的相框中,立即變成了一幅栩栩如生的中國畫。看著它,仿佛那條龍隨時會從相框中躍出,給人們帶來歡慶和祝福!
本次實踐活動不僅使同學們對傳統(tǒng)技藝有了深入的了解,還使同學們對中國博大精深的傳統(tǒng)文化產(chǎn)生了更為深刻的認識。同學們紛紛表示,愿為傳統(tǒng)技藝的傳承與發(fā)展盡自己的一份力量,讓這些歷經(jīng)數(shù)千年的歷史瑰寶煥發(fā)出新的光彩。